新闻与观点 首页 > 新闻 > 新闻与观点

【观点】资本为何放弃化石能源行业?

浏览次数 : 1244
作者 : 刘玉俊
更新时间 : 2014-11-15 16:44:00

全球指数提供商富时集团(FTSE Group)今年推出了无化石能源股票指数系列,剔除了所有从事勘探、拥有和开采化石能源的公司。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集团(BlackRock)将开发追踪这一指数系列的金融产品,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已为贝莱德产品开发提供了种子资金。

  就化石能源行业本身而言,所带来的不仅有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极端天气,还有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投资者因为投资于化石能源行业、为化石能源的燃烧提供资金支持,被认为是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帮凶,因而也正面临着各方压力。

  环保抗议、资产搁浅的双重压力

 

 

  投资者面临哪些压力?一方面是公众舆论、抗议所带来的信誉与经济损失。比如,自2013年5月以来,由于不满化石能源的扩张以及政府违法审批的丑闻,澳大利亚四大银行的上千名客户上街游行,抗议四大银行为煤炭和天然气项目提供贷款,并注销了在这四大银行的账户。为此,四大银行不得不面对超过1.2亿美元存款损失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政策收紧所带来的化石能源搁浅风险,这类风险也会给投资者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搁浅资产(stranded asset)这一名词不断进入责任投资领域。根据世界银行的解释,“搁浅资产一词被用于描述因市场形势变化而失去其应有价值的投资或资产。造成搁浅的原因通常与法律法规出现重大变化以及频繁性突变、环境制约或致使资产成为不良或废弃资产的技术突破等因素有关”。

  目前,约有40个国家和20个地区正在实施或制定一些政策或机制以限制碳排放,如征收碳税、开展碳排放交易机制等,这些措施无疑为化石能源产业增加了不少内在成本。

  根据股票分析机构开普勒盛富今年4月的预测,假设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450愿景”(450 Scenario,即设想全球将加强对碳排放的监管)得以实现,那么,从现在起至2035年,化石能源公司将累计蒙受28万亿美元的损失,而目前针对化石能源的投资就很可能沦为搁浅资产。

  撤资运动倒逼企业转型

  考虑到潜在的信誉与经济损失,不少投资者选择从化石能源领域撤资,以规避相关风险。

  今年1月,全球最大的主权基金——

  挪威国家养老金就对其所投资的一半煤炭股进行了撤资;今年4月,美国有17家总管理资产为20亿美元的基金会对外承诺会从化石能源领域撤资,并将不少于5%的资产投资于清洁能源领域。

  这些撤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无化石能源股票指数,供投资者进行投资或开发指数追踪产品。

  在一些责任投资者撤资化石能源领域的同时,还有一部分责任投资者认为撤资这一行为过于激进与消极,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应当积极与企业沟通,将投资目的转变为帮助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碳排放和向低碳能源供应商转型。

  绿色信贷严控“两高一剩”

  那么,国内情况如何?据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各地政府也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除了政策手段,国内还在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以期通过市场手段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

  目前,我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已全部开市,并对超额排放企业设置处罚措施。今年7月,北京开出了首张碳排放罚单,对百盛、微软等5家企业的超额排放部分按市场价处以3~5倍的罚款。

  虽然直接经济损失有限,但对于企业及投资者而言,这会造成一定的声誉损失,从而影响收益。

  在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变较为领先。2012年的《绿色信贷指引》除了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以外,还要求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这些都可能限制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发展。

  (作者系商道纵横ESG分析师)
文章转载自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