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观点 首页 > 新闻 > 新闻与观点

【新闻】China SIF | 2021年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夏季峰会 聚焦碳中和目标下的ESG投资

浏览次数 : 2901
更新时间 : 2021-07-15 10:54:00

 

7月15日,2021年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 SIF)夏季峰会在北京线下和线上同步举办,国内外专家围绕碳中和目标下的转型风险机遇以及相应的ESG投资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


本届峰会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China SIF名誉理事长王忠民和投资者气候变化联盟(IGCC)及亚洲投资者气候变化联盟(AIGCC)首席执行官Rebecca Mikula-Wright致开幕词。王忠民在致辞中提出,如何将气候变化和碳强度反应在价格中从而形成有效市场调节机制是很核心的问题;在双碳目标下,
金融机构乃至个体的金融行为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Rebecca表示,很多投资人正努力使其投资组合与净零排放保持一致,市场对此的期望也日益增加;AIGCC已与全球其他六个团体制定投资者气候行动计划(ICAPs)框架,以帮助投资人应对气候风险,并通过投资、企业参与、政策参与和披露等助力实现碳中和。
 

 

峰会分上下半场。上半场以宏观视角切入,探讨了碳中和目标下的转型风险与机遇。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燕华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发表主旨演讲。刘燕华指出,在全球范围,落实巴黎协议,实现控温2度目标存在三大缺口:承诺缺口、技术缺口和资金缺口;根据人民银行测算,中国为推动碳中和,将需投入百万亿级别的资金,绿色与金融需要找到平衡点,绿色发展和金融体系都需要改革。
 

 

马骏分析了碳中和背景下金融机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国际合作进展。他强调,在各方纷纷作出碳中和承诺的情况下,相较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转型风险会更加显著;建议金融机构加快搭建ESG治理构架、设定绿色投资目标、配置相关资源、优化流程、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测算、强化环境和气候风险披露。马骏指出,信息披露,尤其是对棕色资产气候风险的披露,是全球监管趋势;目前中欧正在联合开发共同的绿色标准;同时呼吁,在关注绿色资产的同时,也加快低碳转型金融框架和产品的创新。
 

 

在China SIF理事长、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博士主持的“如何为碳中和目标提供金融支持”圆桌环节中,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保守估计要超过139万亿元的投资,平均每年3.5万亿元以上,公共资金投入预计为每年5000亿元,需要引导和撬动私营部门资金进入。对于目前存在的社会资金缺口,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China SIF副理事长安国俊介绍了市场中可以助力双碳目标的融资工具,包括绿色基金、碳中和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创投基金、银行投贷联动、担保基金等,她还特别强调了绿色低碳技术的重要性,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体系、绿色技术评估标准体系,发挥多方合力。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市场创新部负责人韩宁介绍了双碳背景下债券市场的产品创新,包括近期推出的碳中和债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助力减排和棕色资产转型,并表示今年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银行间市场前半年的绿债发行量已经远超去年全年发行量。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简震华认为,国际绿债市场和国内市场发展态势一致,增速显著。穆迪已经将气候变化纳入了对发行人的信用评级中,目前对电网和综合电力行业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其评级影响有限,但未来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回顾了中国碳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表示碳市场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低成本高效率减排,碳定价需要反映碳排放的外部性成本;对比欧洲和美国的碳市场,国内碳市场目前定价偏低,无法形成碳价对激励新能源、约束化石能源的作用;未来需要建立一个国际化、金融化、信披规范化的碳市场以有效促进双碳目标。
 


 


 

随后,峰会发布了商道融绿PANDA碳中和数据平台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气候风险评估方法综述》中文版。商道融绿董事总经理张睿介绍了PANDA碳中和评估的方法论、评估结果统计和应用场景。该数据平台包括了对上市公司的物理风险、转型风险、机遇、碳足迹和碳中和管理方面的评估数据,可以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测算投资组合碳强度、开展气候压力测试、评估气候风险、开发碳中和金融产品、制定碳中和战略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China SIF理事长、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博士发布了UNEP FI《气候风险评估方法综述》中文版;该报告介绍了全球气候风险披露要求的进展,综述了气候变化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的评估方法论,为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分析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参考。中文版由商道融绿团队翻译,并得到南方基金和彭博的支持。
 


峰会下半场从微观视角出发,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金融机构在碳中和目标下如何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开展ESG投资。


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马险峰围绕国内外资本市场推动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进展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认为,资本市场开展ESG投资和助力碳中和首先需要夯实数据基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在量和质上都不断提高,未来建议不断完善上市公司ESG指引、制定行业特定披露指标、鼓励但不强制开展第三方认证。
 

 

联合国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UN SSEi)高级专家Tiffany Grabski接着介绍了UN SSEi最近发布的两份与气候信息披露相关的报告:《加强市场气候韧性的行动计划》和《气候信息披露指引:证券交易所引导发行人按TCFD框架披露的模板》。她指出证券交易所可以在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更广泛的沟通、风险和机遇的评估和整合、气候数据、促进每个关键领域的变化等五大领域助力碳中和。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浦银安盛价值投资部总经理杨岳斌和诺亚控股创始投资人、执行董事章嘉玉在接下来的发言中都提到了ESG与长期价值的关联,并从组织架构到主动管理策略层层递进地介绍了各自机构在ESG和气候风险管理方面的举措。杨岳斌指出,ESG和价值投资应有机结合,注重自上而下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建议运用多元思维模型来看待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现金流,做好估值的判断,按照大概率+大赔率来集中投资、长期投资。
 

 

章嘉玉表示气候变化在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机遇,需要金融领域各方协作。她指出,可持续投资是长期价值的呈现者,已经成为新常态,MSCI和商道融绿等国内外评级机构的数据也体现了企业ESG得分与价值收益高度相关;诺亚作为中国独立财富管理领头企业,关注到高净值客户对于ESG逐渐增长的认知,也从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两个领域进行了提前布局。
 

 

随后的圆桌环节围绕“碳中和目标下的ESG投资策略”展开讨论。该环节由China SIF秘书长、商道融绿副总经理关睿主持。景顺EMEA固定收益(IFI)战略和解决方案负责人Rob Neilson、华夏理财ESG事业部高级经理李潇和光大控股ESG工作组成员涂武斌博士分别介绍了各自机构的ESG整合和低碳投资策略,并分享了开展ESG信息披露的实践。Rob介绍了景顺如何将产品策略与零碳目标相融合,建立与巴黎协定对齐的投资组合等实践经验;李潇详细介绍了华夏理财的ESG整合流程;涂武斌博士从光大控股作为在港上市、具有国企背景的另类管理机构的独特视角出发,分享了自2011年以来光控在社会责任以及ESG方面的实践,光控刚刚在董事会下设了ESG专责委员会,ESG将在其未来发展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UNEP FI TCFD工作小组负责人David Carlin则详细介绍了TCFD披露框架;指出在披露外,TCFD框架还能够提供一个融合的体系,以帮助金融机构有效管理气候风险。
 


 


 

本届China SIF夏季峰会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投资机构、银行、上市公司、学术机构、NGO和媒体200余人现场参会,境内外在线参会400余人,另有约20万人通过新浪财经、Wind、同花顺等直播平台观看了峰会。本届峰会由商道融绿主办、AIGCC联合主办;合作伙伴包括穆迪、浦银安盛基金、陆家嘴金融城绿色金融发展中心、北京绿色金融协会、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