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实施。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指出,上市企业要完成《指引》要求,意味着对每个涉及的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分析,相应地便需要投入相关资源、建立必要的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等,尚不能一蹴而就。同时,监管对于企业在信披过程中存在的“漂绿”问题日益关注,不论是ESG评级或投资机构也将对识别到的“漂绿”行为进行相应处理。
面对一系列背景,记者了解到,ESG评级、ESG投资机构均在进一步跟进相关举措。综合而言,展望ESG的总体发展趋势,业内普遍认为,《指引》发布后,将对ESG评级、ESG投资等带来积极影响,除了将提升A股上市公司的评级质量之外,也将吸引中长期资金,提升A股国际影响力。
01 标准化时代到来
根据《指引》要求,上证180、科创50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最晚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具体议题方面,《指引》设置了应对气候变化、乡村振兴、创新驱动等21个议题,并通过定性与定量、强制与鼓励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议题设置了差异化的披露要求。
对于ESG发展,尤其是与信息披露息息相关的ESG投资、ESG评级而言,《指引》又带来哪些重要意义?
商道融绿研发总监、ESG专家吴艳静向记者表示,从ESG评级的角度看,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将显著提升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评级水平。《指引》的正式发布,将会促进A股上市公司ESG评级水平跃上新台阶。
“我们分析了此前的A股上市公司评级报告,以中证800成分股为例,从2018年到2023年,中证800成分股的ESG指标披露率持续提升,环境指标披露率从29.9%提升到68.6%;同期,中证800成分股的ESG评级持续提升,B+级及以上的上市公司数量从2018年的63家增至2023年的506家,评级在C+级及以下的上市公司数量从2018年的199家降至34家。显而易见,在现阶段,A股上市公司的ESG报告数量和质量与ESG评级之间的正相关性较为显著。”吴艳静表示。
关于《指引》发布后,企业、评级机构等将如何跟进,吴艳静告诉记者,商道融绿的评级体系已经包括了国际和国内投资者普遍关注的ESG议题,从内容上已经对《指引》的要求有了相对全面的覆盖。同时,商道融绿认为上市公司ESG评级的有效性是一个“相向而行”的过程。一方面,上市公司应该按照一定规范披露高质量的ESG信息;另一方面,评级机构也应因时因势,调整评级指标所涉议题和权重,以反映投资者及各利益相关方的最新关切,或纳入最新可得的数据信息。在《指引》的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后,商道融绿就将征求意见稿所列示的议题与商道融绿的ESG评级指标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完善或新增了科技伦理管理、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等指标项。这些指标项,以往因为没有明确的披露要求,因此很多上市公司不会披露相关信息,即便设置指标也没有数据做出有效评价;《指引》提出明确要求之后,设置指标就变得不仅可行而且必须,更新后的ESG评级指标体系也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国市场的特点。
02 “漂绿”行为或面临降级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上市司相关负责人在近日的公开发言中提到,对于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可持续发展报告并不是强制披露的,但不代表可以随意披露。公司不能将公告作为“广告”,把ESG披露作为品牌营销的手段,借由ESG的“外衣”过度包装,提供不准确的信息误导投资者。国际方面,面对“漂绿”的监管动作也十分频繁。比如,近期欧盟委员会公布《关于明确环境声明的证实和沟通的指令提案(绿色声明指令)》、法国能源和环境机构Ademe发布反“漂绿”指南等。
那么,从ESG评级机构自身的角度,具体是如何应对“漂绿”风险的?
吴艳静告诉记者,在商道融绿的评级体系中,信息来源不仅仅来自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也会搜集其他来源的公开信息,如来自政府监管、媒体报道、智库、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等可靠来源的信息。这些信息会被整合入对上市公司的ESG风险评估,企业如果进行了不真实的信息披露,或是出现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都会构成对评级结果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有评级调降的可能。另外,商道融绿的评级指标中,也包含ESG信息是否经过审验或核准的指标,经审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将在相关指标中获得更高的评分。
(本文发表于2024年5月13日《中国经营报》B8版新金融,作者蒋牧云、何莎莎。有删节。点击此处 可访问原始链接。)